国内光伏逆变器市场将开始第四次洗牌?

“未来已来”

“目前分布式光伏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市场整体比较凌乱,一旦商业模式固化,更多企业进入分布式市场,小机型逆变器价格会迅速下滑,这也意味着光伏逆变器市场第四次洗牌即将开始。”

一位在逆变器市场战斗近10年的资深专家说,“大概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会再一次面临市场大洗牌。”

时至今日,光伏逆变器市场即将面临第四次行业洗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光伏逆变器市场的前三次洗牌发生了什么。

1

第一次洗牌:国内企业“蜂拥而入”。


2009年前后,受益于国内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特许权项目的推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让国内光伏应用进入了大规模的市场应用阶段。而此时光伏逆变器市场只有科诺伟业、冠亚、阳光电源等少数几家国内企业有一定量的生产,其余基本全依赖进口。一时之间,国内光伏市场上涌入了艾默生、SMA、卡拉罗、AE、赛康、西门子、施耐德、ABB、POWER-ONE等大量的国外品牌。

与此同时,200%-300%的逆变器利润刺激了国内电力电子制造企业,许多做变频器、UPS、通讯电源、电力电源等电力电子产品的厂家也纷纷开始开发光伏逆变器子业务或直接转型做光伏逆变器。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市场准入门槛并不高,这些企业转行做逆变器比较容易。由于超高的利润和较低的准入门槛,国内逆变器厂家数量迅速攀升。据统计,2011~2012年,国内逆变器厂家的数量多达140家。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开始体现出来,当国内逆变器产能在短时间大幅释放,市场开始供过于求,逆变器价格随之高速下滑。经过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光伏逆变器的价格由原来的2元/瓦降至了0.7~0.8元/瓦,不少国内企业因受制于价格战的拖累纷纷破产或倒闭。国外大部分品牌也受到严酷的冲击,因利润大幅度锐减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甚至曾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艾默生,也最终被上能电气收购。像卡拉罗、赛康这样的品牌,现在市场上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

2

第二次洗牌:国内企业价格战,大机寡头胜出



2012~2013年之间,当国外的大部分企业陆陆续续被国内企业竞争出局之后,国内企业之间的“厮杀”的激烈程度并没有减弱。不变的是,此次的洗牌仍旧是以价格下降为主导。

由于当时的光伏市场仍以地面电站为主,即所谓的大机市场,因此在大机制造方面拥有技术和制造实力的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企业引领了此次行业洗牌。

经过本轮洗牌,阳光电源、上能电气两家大机企业逐步占有了50%的地面电站市场份额。以2013年为例,上能电气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5%,阳光电源达到了35%。

在此期间,国内分布式市场局面尚未打开,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小机企业主要转向了开拓国外市场。譬如,三晶电气在比利时和巴西家庭光伏市场上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3

第三次洗牌:华为入场,外贸企业回归国内。




2014年,华为的强势入场以及国外市场的变化促使了逆变器市场的第三次洗牌。

华为在逆变器领域选择了组串式技术路线,高举智能光伏大旗迅速崛起,使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引发了市场格局的改变。最终阳光电源、华为、上能三家企业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4年前后,国外光伏市场也发生转变,古瑞瓦特、山亿、固德威、欧姆尼克、三晶电气等企业开始逐步回归国内,但国内的分布式市场仍旧不容乐观。

2015年,国内分布式市场从江浙地区开始逐步启动。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又开始爆发了一次小高潮,让一些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数据表明,2015年古瑞瓦特、三晶电气、固德威等小机企业的国内市场的营收逐步超过了国外市场的营收,尤其是2016年,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增长幅度皆超100%。

4

第四次洗牌:逆变器寡头布局分布式市场



在2016年分布式市场已变得炙手可热,地面市场上的逆变器寡头们也开始布局分布式市场,2017年前后,阳光电源、华为、上能等大型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小机逆变器。2017年,天合、协鑫、晶科、尚德等一线光伏组件企业开始大力推广自主品牌的分布式原装系统。

目前,逆变器企业呈现出地面市场和分布式市场较明显的分化状态。一类是,地面市场的寡头企业,华为、阳光电源、上能和特变等;另一类则是,在分布式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古瑞瓦特、固德威、锦浪、三晶电气等。

光伏逆变器市场已经迈步走向成熟期,毫无疑问,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在这汹涌的洪流中博出一片生机。

孙子云:“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市场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企业唯有遵循市场规律,倾尽全力做好万全备策,方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